世界几千年历史,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数以亿计的古迹。至今有许多还保存得相当完整,比如长城、故宫,而有许多虽然已然残垣断壁,但我们从中仍能清晰地看到或想象它们之前完整的模样,比如圆明园,巴特农神庙。但是,这些建筑的共同特征是在地面以上,而我们在电视或报道中可以看到,还有许多古代建筑是从地下挖掘到的,难不成古人是住在地下的吗?

当然不会,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,都是住在地上的,他们也需要阳光的沐浴。之所以考古队总是在地下发现一些古城与建筑,是有原因的。有考古上的专业名词来讲,叫作“考古地层学”,简单地来说,就是离现代越古老的建筑,藏在地下越深,也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挖掘与探索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大体分为自然与人为两种重要因素。先说自然因素,古代的建筑,经过了风吹雨打,最后倒塌,随着时间的推进,上面不断地布满尘土,土越来越厚,慢慢地,建筑就被埋到了地下。当然,在临近火山等不稳定自然区域的建筑,还会受到火山爆发、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,火山灰与熔岩等物质将房屋不断掩埋,日积月累,也使建筑不断地下沉。同样,这些建筑在洪水的冲击下,也会被泥沙覆盖,不断被掩埋。

还有一种自然因素就是地壳的变动,地球的地壳始终在进行着不规则的运动,有的地方在上升,还有的地方不断下降,下降的地方时间久了,也会被泥沙所填满。这样,之前的建筑与房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下沉,便沉眠于地下了。

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,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。个人的因素是因为古代基本上没有十几层的建筑,木质结构的房子较多,也不用打太深的地基,这样,就不必把地下挖得太深。这样,原来在这片区域的建筑就很难被挖掘出来,而这时又在上面建上了另一个建筑,日积月累,反反复复,就形成了几个层面的地下建筑群。

还有就是群体行为因素的影响。比如古代的战争,往往会使建筑遭受破坏,时间长了没人修复,就会在自然外力的作用下深埋地下。还有许多大城市,是人们连续居住的,人们反复地在以往的建筑上盖房子居住,而日常的垃圾泥土又不断地填埋,这也使得古建筑越来越深。同时也为后来人留下了大量可探索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