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建筑中的气象奇观
发布日期:2016-05-26阅读:4628 次
古人为抗御风、雨、寒、暑创造了供自己休息的原始住所——巢、穴和窝等,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雏型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、生活的需要,逐步发展了适应不同气象条件的建筑。
文殊殿里滴水檐
山西五台山名气颇大,但文殊殿里的滴水檐,却知者不多。“滴水檐,滴水檐,常年滴水不间断。”这里的檐水,不但雨天滴,晴天也滴,大旱之日也滴而不断。久而久之,滴水檐下石条上,留下了一条深痕,可谓“水滴石穿”,成为五台山一景。
看这文殊殿建筑上也没有特异之处,为何会滴水不断呢?原来,古人利用这里日温差大,空气易凝结成水滴的特点,在殿顶安装了一种特殊的储水装置,加上殿顶的琉璃瓦质量绝佳,从不吸水,所以檐水永滴不息。可惜的是,1982年在翻修殿顶时,没经有关专家研究就贸易施工,从而彻底破坏了殿内的储水装置,长达300多年的滴水奇观悄然消失,实为可惜。
台风难毁大士阁
广西合浦县山口镇永安村有座着名木质楼阁——大士阁,《中国历史名胜词典》中专列了条目。它所处位置紧靠大海,正视它,如悬空轿子;侧观,似一对比翼苍鹰;后看,又象燕子展翅。全阁由前后两亭组成,中间无天井,下部全为圆桩支撑。楼为两层,下层面积160平方米,无围护结构,四面通流。正面由四排柱分为三开间,进深由七排柱分为六天间。主要承重结构为36根铁木圆柱,圆柱一人合抱不过来。各柱间有72根木梁相接,梁、柱均为榫接,无一钉一铁。站在楼下仰望,木条左右上下穿交,令人眼花燎乱。屋檐有三级挑梁,每级用木垫子撑托,各梁间亦以木垫作支撑,计木垫108个。令人惊讶的是,36根柱全支撑在入土约10厘米的宝莲花石垫上。石垫下没有任何人造基础。然而数百年,这里多次遭受强台风、地震的侵扰,但阁楼仍安然无恙。这就是它的“神奇”之处,至今“谜”未揭开。由于它紧靠大海及其特殊的结构,就是闷热天气,走进大士阁却凉风习习。因此人们特别喜欢在此小息,游人也颇多。
莺莺塔里鸣蛙声
晋西南的普救寺有一座蜚名中外的七层方形砖塔——莺莺塔。此塔不仅耸峙挺拔,气魄雄伟,还以其奇特的结构,产生回音着称于世。它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、河南郏县的哈蟆塔和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琴,并称为我国园林的四处着名回音建筑。游人以石扣击莺莺塔前后之地,能听到“咯哇,咯哇”的蛙叫声。前后上下回音不一。扣击塔前地则蛙声出自塔底,扣击塔后地则蛙声出自塔顶。游人扣地的蛙声,给莺莺塔弥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。莺莺塔的蛙声来自哪里?山西大学物理系丁士章副教授探索了莺莺塔四音效应。他认为回音机制在于塔中空的声学反射、塔檐反射和墙壁反射。建塔的青砖涂釉材料反射系数达98%。塔檐每层砖数不一,檐距不一,使砖檐里角度不一的曲线状,达到向一个方向反射的目的。十三层塔檐的反射功效在0.1秒时间内反射回来,使“拍”声成为“蛙”声。这就是莺莺塔蛙声之谜。(来源:《气象知识》)